吃魚油主要是攝取Omega-3的DHA及EPA,這些是人體無法合成的重要脂肪酸,對生理功能的維持相當重要。目前市面上的魚油的型態,往往取決於萃取方式的不同,大致來說,可分為TG型、EE型及rTG型等以下3種:
TG型魚油(Triglyceride form 三酸甘油酯型態)
TG型魚油是最傳統的魚油萃取模式,天然的魚肉脂肪主要以三酸甘油酯的型態存在,TG型魚油是萃取魚的皮下脂肪,經過基本的精煉過程(包括除臭、溶劑分離),盡可能維持魚油的三酸甘油酯型態,因此是3種型態的魚油中,最接近天然的魚油。
相較於其他2種魚油型態,TG型魚油的缺點是Omega-3的含量最低,一般含量約30~50%,不過因為TG型魚油最貼近天然魚油,因此人體生物可利用率較佳好,且加工程序最少,價格通常最低。
EE型魚油(Ethyl Ester Form 酯化型魚油)
由於TG型魚油的含量較低,為提升魚油Omega-3脂肪酸的含量,衍生出加工酯化的技術,藉由分離出魚油之中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達到濃縮目的。
EE型魚油的Omega-3含量約50~70%,由於萃取技術較複雜,因此價格較高;然而,因為EE型魚油不是天然魚油的三酸甘油脂的型態,雖然含量較高,但吸收率反而較差。
rTG型魚油(Re-esterified Triglyceride 再酯化三酸甘油酯型態)
rTG型魚油為EE型魚油的進階版,使用更先進的萃取技術,達到以下2個目的:
- 一般可提高>80%的Omega-3 魚油含量。
- 同時具有三酸甘油酯之型態,吸收率不打折。
rTG型魚油不同以往有機溶劑萃取,而是使用超臨界萃取法,使用氣體,因此更能完整保存魚油的營養價值,但也因為技術門檻較高,因此rTG型魚油純度和價格都比較高,市面上宣稱魚油含量超過80%的魚油,大多是rTG型魚油。不論其含量或吸收率也是最高的,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也較貴。